第三卷 瑯琊武秀才【下】第三百一十一章 佛陀和須菩提
* V, o/ v5 O: v, H
: j8 }8 L1 x7 F( {8 l 從半空中掉下去,若是平常還好。但現在血氣幾近耗光,冒冒然掉下去,基本上必死無疑。! w1 W, o7 k: a2 u3 [5 p
+ U2 v% U+ C2 c7 W* V4 M" W; g% \
一剎那,楊紀額頭上冷汗都掉出來了。
3 H. r0 _$ t; S3 `8 ~! i( U7 ?1 i! s+ _& o7 y
納芥瓶的威力確實大,但使用它的代價也同樣大。如果不是極強大的強者,這種級別的空間法器根本就用不起來。. a/ V/ E/ J* G0 L
1 h3 j1 c7 Y, j) T1 |2 \+ q “嗡!”% u3 @, ]7 x4 B, @$ r. U
3 d A1 E4 v8 ]. I- |
虛空震顫,風聲呼嘯,楊紀還在極力控制著納芥瓶,儘管他心中其實已經非常緊張。情況緊急,楊紀腦海中此起彼伏,電光石火間終於使出了心中認為目前最穩妥的方式。
# n/ T- D7 e3 T
- r* E% o0 H8 Y- G7 t1 \, t 呼! P- [, r# n1 \
c: ~! H1 h; T6 k 納芥瓶一落千丈,自由落地,片刻之後突然一滯,懸停空中。然後再筆直的墜落下去,再懸停空中……,如此不斷的重複,將血氣的消耗減少到了最低。" h* q% N0 J, b9 {, R
0 Y( F+ H6 X9 H" {) [ “砰!”; K3 P* i3 M, v
, D* ^2 w0 o5 ]! T3 Y
數息之後,寺廟外厚厚的枯葉地上,光芒一閃,楊紀人器分離,墜落在地上。0 }0 v; @$ I: q* R8 V' `
& }9 \% [. _$ R" N
“好險!”
9 b" O5 m, c: n' C- A- i) p4 W3 f2 E9 U& O6 L1 r( f: C8 R- l4 S
楊紀腳下陣陣發軟,他體內的血氣這個時候已經基本全部耗空了。無論什麼時候,高空都是武者的墳墓,只要足夠高,哪怕是武聖也一樣會被摔死。
8 Q' d+ S- b, | B5 t( p5 u+ i3 W' c+ m5 I4 [1 W7 x6 K
然而不管怎麼樣,自己還是安全的抵達了地面。
& k0 V- H; p+ H5 N8 ]+ K5 ^9 ?7 c2 @0 C B o% \
“想不到這件法器居然這麼吃內力!”: I D/ t$ ]# j. E) t5 m4 {% H3 u
: Z( b5 x, Y& W
楊紀臉色蒼白,一臉的冷汗。法器還是這件法器,但是經歷了最後一剎那的驚魂,楊紀心中的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。
5 U: W! o) R$ r: }; Q
! w8 H" g. x) R9 L 天空是武者的墳墓,楊紀現在深深的體會到了這一點。納芥瓶如果僅僅做為一件方便的隨身的儲物空間,那是極好的。可以儲存大量的東西,同時對血氣的消耗也不大。) F& `( b( ]3 j
; F, T/ t& l0 `! k+ } 但是這件法器最高級的御空飛行的能力,絕對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。
0 O B. \' z' d, C3 J* z- z( J5 Y N9 f/ a# @
自己本來還想著利用這件強大的法器在空中戰鬥,但如果真的這麼幹,恐怕對手還沒死,自己就首先耗光血氣。被對手殺死了。- F! D/ Y) @; ~. ]
6 o( K5 \; [2 \3 s+ s6 i3 { “看來,除非是特殊的情況,否則的話,御空飛行的能力根本就不能使用。”
% T% v( o- n; q9 O( f% ^
# a" Y1 _- b0 i, X 楊紀盯著掌心的納芥瓶,心中遺憾無比。$ c9 Q: F, ]% B( M$ n% p- e
- d3 v9 s3 x, w4 T, q. e" @
空有這麼厲害的能力卻不能使用,那種感覺別提了。楊紀現在算是明白為什麼連武聖都不能御空飛行了。: ]( O( ?5 a0 L, T
4 d9 r& W% D" w2 K 來自大地的引力實在是太厲害了。納芥瓶本身不是太消耗血氣,但是涉及到大地的引力,那種消耗急劇增加,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了。實在是太龐大了!" P' S. [0 v' C6 ?
% j+ E0 [! i2 r) ?' `; c) f
周圍樹葉沙沙作響,楊紀抬頭看看天空,距離天亮已經不遠了,猶豫片刻,楊紀走進了幽深、寂靜的寺廟之中。' D2 T* T' ~' h1 x
' S! {3 Y1 l) }% ]7 q
因為出了這件事,楊紀不得不延長在寺廟內的時間。大山莽莽,距離琅琊郡還有很長的路程,沒有恢復實力之前。楊紀是不敢冒然前往的。7 X* X. q2 N6 }8 O6 D
8 Q. }7 N( Z8 Q h% n
三天之後,楊紀的實力慢慢恢復。在這段時間。楊紀體內的阿修羅血脈一直平平靜靜,無波無瀾。
0 ]- f" Y/ S* {
z4 V5 C$ K) y5 n8 }) N5 Y$ d 楊紀除了修煉,其他的時候都跟著梵能學習佛經、佛理。楊紀學習佛經的初衷,本來是為了降伏體內的阿修羅戾氣。
0 C$ \! b" w2 h' H! d- N7 z5 j% b# T8 M) ~0 M( C- K; U
但是後來,楊紀已經完全忘記了這一點,真正的沉下心來學習這些佛道經典。
5 o% u0 I) s) ^$ T6 h5 T5 x k4 U7 p: T
楊紀越是瞭解。就是越是感覺到佛道一脈的浩瀚淵深,也越發的覺得自己之所以會出現在這裡,恐怕並不像是自己最初想像的那麼簡單。" Y; B. r0 U. p! ]' h6 w5 |
3 ]+ f- s R$ p/ g/ x: h1 a; t 回想起來,自己當時處於迷亂之中,連方向都變不清了。如何能於莽莽群山中,這麼好的就找到這一座寺廟?
; g" S. I+ F/ a1 N5 [) z; Z- U( Y
要知道當初只要方向出了一點偏差,自己就會離得十萬八千里。甚至跑到一個自己完全預想不到的地方。4 V/ C+ c1 s+ h* u( l! G z+ }
7 V8 L V5 c8 V( |. I2 f* ]4 o 而且寺廟周圍群山莽莽,那麼大的區域,為什麼恰恰就出現在這裡呢?
$ S4 t, F0 ?( Y, F* w, g0 P N# G$ O" x8 Y2 m6 F0 R
仔細回想,冥冥之中一根絲絃,把自己從遙遠的平川城,一直牽引到了這寺隱蔽的寺廟之中。! m1 ] j( ^8 |4 p9 ]
% B# A# L& |5 L" }2 M( A/ R
“是眉心小石中的那卷佛道經畫嗎?”7 F- b+ R D! f2 H* j
8 c8 z$ H* X) w
楊紀心中暗暗道,他想來想去,只能想到眉心中的那卷佛道經畫。3 Z2 G. { m8 g
' C2 U$ Q% O8 V% Z- c- {" { 嗡,意念一動,楊紀下意識的就溝通到了腦海中的眉心小石。只見眉心正中,一層層無形的光罩中央,那卷半寸不到經畫深深的捲起,一動不動。
; ?; }% A. N$ j4 m6 A# j' \
: l; ^ I9 W4 a, Z2 Y 楊紀已經觀察到過它好幾次了。這卷神秘的經畫一直在眉心處一動不動,就好像處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一樣,對楊紀的召喚根本毫無反應。
! L2 m& B$ w$ `; K' J7 {6 Q% @+ E; ^ b( ?& F9 b \
雖然如此,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,這卷經畫絕對是佛道中人。* u% T1 ~% R) Y) M2 w% U
0 J4 h* h3 M) W) u7 P 梵能一直說自己和佛道有緣。在楊紀看來,如果真說自己和佛道有什麼緣份的話,也就只有這卷經畫了。6 ~7 D! C2 F/ j; u
* j( K! |# D0 f5 |6 X “當初楊二牛曾經說過,這是天上隕石所化。我也去那裡看過,確實是隕石墜落的痕跡。但是一顆隕石為什麼和佛道的力量扯上關係?”. @" H+ |0 z$ u' p! c
% K A& X, w+ F8 o 楊紀腦海中此起彼伏,疑惑不已。他身負儒道和佛道的力量,和兩脈實在是牽扯不清。0 q8 @! S. p5 ]0 [. g |. |
2 D7 d* P1 j& Z+ s: {7 E
楊紀苦思不得,搖了搖頭,拿起旁邊的一頁金燦燦佛經看了起來。這段時間,他修煉精氣神合一的方法,已經有所成就,勉強可以拿得起這些佛經,但是依舊沉重無比。0 R% `$ _, ?) z; u
6 `! R: C& i E" W
梵能一直對他說,精氣神合一的方法其實簡單無比,就是把精、氣、神合到一塊就行了。楊紀是個聰明人,天賦極高,不知道為什麼一直都學不會。/ Y' \/ x$ r& E0 y# D J; q$ ^
9 o2 M$ D$ b) r6 W) H 楊紀對此只能是苦笑。: m& ]5 T- R3 B% V4 u/ r2 a! G( `
' W) |0 N5 \9 N4 q7 v, s 飽漢不知餓漢饑,梵能這種自小寺中長大,無所罣礙,無所苛求,心思單純的人是不可能明白其他人的煩惱的。" O: o V! T7 H/ z. d
1 l( F# r- c/ n" k: _ 對於梵能來說,可能是天生神通,不學而會,比喝水也難不了許多。但對於其他人。包括楊紀來說,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活。
1 k, r% j8 n+ ^3 l) u5 n$ F' A) O: g0 G, n+ q# A3 V( }* R
經頁上寫的是梵文,楊紀學習也有一時間了,上面的梵文也勉強看得懂。這是《金剛經》,按照梵能的說法,是一切經法的根本。也是他這裡品級最高的佛經。
& T$ i( v% E; ?: q6 K9 C
6 |7 {) b1 g) C: g8 B 只不過可惜,末法時代,佛道經典大部分遺失,梵能這裡的經書大部分都是這樣,包括這卷《金剛經》。- s$ U6 f# O, n
9 z6 J2 U |% M* I 不過儘管如此,楊紀依舊能感覺到這本經書的博大精深。
6 m# g3 y: u+ n4 E3 R
- Z- {/ k# \6 D m; x 楊紀摒氣凝神,目光專注的看著這卷金光燦燦的《金剛經》經頁。這是金剛經的一部分,上面說的是佛陀和須菩提之間的說法。
8 ^( C4 B, L% ?) g. u7 W$ J0 } I. _ n6 r w i0 O3 q
須菩提楊紀問過梵能,這應該是佛道昌盛時代。佛陀的弟子。而且還是極有名望的。1 Z) B1 m- q. E& \3 @
w; r) s! }( D, [+ s
經書上,佛陀問須菩提,提到一段關於莊嚴佛土的話。; T7 Z ]/ `6 l. ` D
H' f0 x; I' `# o* E) u 佛陀問:3 F, M" ]; R1 S% p, \/ s# x, z
E* }* `% _$ o# U2 V “須菩提,於意雲,菩薩莊嚴佛土不?”$ `; s4 |. x1 W( t- S, }0 j8 t
# F1 y, s$ [; ]! b; l, D# Z
須菩提回答:5 x. K! D0 w _. s. J3 q
( q3 v+ I( n( v& S
“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是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”
$ Q9 X' c7 \6 `; {0 i, h$ }4 E9 C% w
佛陀點頭:
. {! P$ }; Z' o
% z, E9 C+ Z0 D “是故,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須菩提,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雲何?是身為大不?”, e8 [2 ?5 p- s& }# W
; U2 v! Y( {4 r: d& }9 \0 r! ~ 這裡又提到了一段須彌山王。' w' h) B8 F" L. m" d
; k6 v, v* [: R e) ?- c. z, _
須菩提回答:8 E* @- v0 M$ y6 R3 H
+ }- V l+ F% N0 T! t
“甚大,世尊。何以故?佛說非身是名大身。”: b, g+ |3 Z2 V; R" Y
4 m2 h8 S) h" [, C% d 這段話簡單的說,就是佛陀問須菩提莊嚴佛土莊不莊來在?須菩提回答。莊嚴佛土只叫做莊嚴,並不是真的莊嚴。# G+ t- l: Q5 c2 Z' ^7 |
' P' j6 G! h- p% q8 L0 r0 a 佛陀以這個為引子,提及關於清淨心的問題。最後又問了一段關於須彌山王的話。
) S9 Y+ O: k+ j) s v5 j' H
4 w: B" R+ y- C0 T/ n2 G 楊紀看得出來,佛陀是以莊嚴佛土的例子來點撥自己的弟子須菩提。後來須菩提果然領悟,說到佛陀提到須彌山王的身大。並不是真的指身體,而只是名叫身體而已。1 ]9 U2 B" K* g& E! g3 h
) Z$ } t( e, @+ n5 C; k
這一段話,師父教徒弟子沒有什麼看頭。楊紀注意到的是中間的一段話,這簡簡單單的一段話、一頁經書,楊紀這段時間已經看了七八十多遍了。
+ f7 t1 ?' E% ], A8 B7 X% e0 K A4 D8 V5 }" H6 v
每次看感覺都不一樣,都有新的感受。" G* u9 g* b9 p! G+ P1 [
) _ i5 t L/ Y$ \8 m, s) P$ z l 四週一片寂靜,楊紀皺著眉頭,右手兩根手指揉著眉心,看著佛經上的內容沉思不語。
3 \, q; ` I1 M: ]3 ?
- p; A3 v3 [$ Y. W2 Q 他這段時間看梵能的那卷金剛山經畫,學習的精氣神合一之術,進境緩慢。楊紀一直有種感覺,他距離學會這種法門其實並不遠,只差薄薄的一層而已。
4 S- e& ~; _1 S1 n6 P' W
+ l2 A8 Z/ [0 K% N! C! I 就像梵能說的,精氣神合一之術不是武功,也和武功不同。它不存在循序漸進的說法,會的人根本不用花時間,看一遍就會,聽一遍就會,比如梵能自己。5 `' q7 n: N4 k
4 e$ o& `) a7 P# \, f0 Y- }- C. {
而不會的人,怎麼都不會。你怎麼跟他解釋他也學不會。隔行如隔山,看似隔了一點點,但怎麼也學不會。
' i: C. x6 U! W% t) J: z
" w& A; J! A$ F9 B+ l& e 楊紀現在就處在這種狀態之中。看似每天都有進步,但真要按照這種進度,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學會。
) g1 k$ U* H6 T+ k9 ]; | u# ?
+ Q% }& Q( H8 g% X2 g% T8 { “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……”$ E4 p Y, V, J( q! \$ k5 \: j
X: k, c( c2 Q) C4 f 楊紀擱筆仰頭,喃喃自語。
- g4 L; s2 w2 j4 F/ ?' N2 i% i# ]: w- M& }0 ~; g5 Y) t; @) U
這段話是這頁佛經的主旨,也是佛陀點化弟子須菩提的重點,告訴他怎麼生出清淨心的。
3 N! M9 b) v$ Y: ~# i0 ]6 d5 B$ E9 D& ^
楊紀可以感覺到這段經文前面應該還有一段重要的內容。只是缺了那一塊,也就無從揣度。" _0 [$ n8 e2 D, [) ~
4 a( z- b! a* a; i' g
佛陀是超越神祇的存在,他點化的東西絕非尋常。
" t: E' A- H3 J
4 H4 A9 I$ Z# K) F$ \- R 楊紀每次讀到這裡,總是有感而發,有一種彷彿什麼東西要從心裡萌發而出的感覺,但感覺總是差了一點。
: x$ ~! u- ]0 w& l# g0 b
3 l2 X" Q0 G# r3 t4 m3 F& i “不住色生心,色指的是外界看到的一切。山是色,水是色,人是色,星也是色,眼睛看到一切都是色。不住色生心,指的自然是不為外物所動,不為外物而發心。”$ n3 n8 n0 B2 ]( ^* y/ |
: ~/ R) u1 \* g4 E( U$ S* w “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這裡的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指的自然是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但是居然連法也是包括在裡面。”
0 [) Z: I {! e
) @( Z5 `) O, x. _( \; h 楊紀心中暗暗道。法指的是佛法、道法、術法,當然也包括武功以及所有的一切。武道中人是不可能摒棄武功的。+ d- F$ T \% g! k" D
- |9 `% T3 b% l9 N9 h( E0 B 甚至就連精氣神合一的法門也是一種法。
$ N- g* B/ U# ^( N
6 c1 u; R9 t ?* T! K/ K8 @8 M 這段佛陀在無數個紀元前的講話,居然是讓人摒棄一切的一切,所有能想到的東西,所有想不到的東西,一概摒棄。, [9 @1 j' Z X! d, @
; E4 m! l4 c+ c H- [! n
以這種方式來生發佛陀口中的“清淨心”。3 a& ?4 j0 {# v. i7 R- `/ S
6 }( x: B% G' c0 Z& t+ G. T3 i) z9 X6 M; T* t! N5 _
|